
自然解方
Nature-based Solutions
自然解方定義

圖片來源:IUCN (2016)
採取保護、保育、修復、永續利用與管理各類的生態系,以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社會、經濟的各項挑戰,同時增益自然和人類的福祉,以及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
“Actions to protect, sustainably manage, and restore natural or modified ecosystems,
which address societal challenges effectively and adaptively. Simultaneously providing human well-being and biodiversity benefits.” (IUCN, 2016)
自然解方
欲解決之社會挑戰目標
自然解方是為了解決人類面臨的社會挑戰,以下列舉常見的社會挑戰類型:






氣候變遷
減緩與調適
防減災
人類健康
水安全
糧食安全
經濟及
社會發展

自然解方應用類型
(Eggermont et al., 2015)
01
保護現有狀態良好的生態系
將介入程度減到最低,來維持或改善生態系所提供的生態系服務。如:保護沿海地區的紅樹林,減少 / 防止極端氣候帶來的風險;建立海洋保護區,保護這些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同時將生物引導至漁場,增加當地居民漁獲量;保護山坡地的森林,以強化水土保持,防止/減少土石災害發生,亦使下游之居民生命財產受保障。

02

修復劣化的生態系
兼顧永續與多功能的生態系發展,同時增進生態系服務,取代僅著重單一功能的人為開發。
如:復育洪泛平原,以減少下游水患,促進水安全,同時提供民眾休閒遊憩去處;於海岸栽植紅樹林,減少海水直接侵蝕周邊聚落,以及降低海嘯的衝擊,防止/減少災害發生,同時,紅樹林增加漁獲量,促進經濟及社會發展。
03
創建新的生態系
為人類提供生態系服務,創建出全新的生態系統。
如:營造人工濕地,以淨化水質,確保水安全,而透過增設濕地園區,使人有額外的休閒遊憩空間,促進人類健康。

面對社會挑戰方式的光譜
解決社會挑戰有許多方式,在光譜最右側為「工程為本」,意味著僅使用工程思維與手段,為臺灣目前面對社會挑戰最慣用之方法;然而,最左側為「自然為本」,因此光譜愈左側更為強調「自然生態系」的概念,以及藉由保育或復育自然生態系來面對社會挑戰,屬於「自然解方」。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Giacomo Fedele, 2019)

工程為本
Engineering-based
自然為本
Nature-based
只有自然生態系
大多為自然生態系
結合自然生態系
及人類系統
大多為工程系統
只有工程系統
自然保育
生態復育
混合式基礎建設
人工模擬生態
灰色基礎建設
下方為面對海岸侵蝕及海水倒灌等挑戰,所列舉由「自然為本」逐漸轉變成「工程為本」的方法:
如:保育維持原有的紅樹林生態系
如:復育海岸生態系
至天然狀態
如:同時復育紅樹林
及建造石砌防波堤
如:人工珊瑚礁
如:水泥護岸及
海岸堤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