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我們
需要自然解方
自然解方有什麼重要性?
臺灣現今推動自然解方的現況為何?
減少二氧化碳,協助氣候變遷減緩
聯合國環境署(UNEP)及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於 2021 年共同發布的「氣候變遷減緩的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顯示若全球皆能實施自然解方,估計到 2030 年,可以達成每年避免排放並移除 50 - 117億噸二氧化碳,到 2050 年可增加到每年減少排放並移除 100 - 180 億噸二氧化碳的減緩效果,為增溫控制在 2℃ 以下所需全球減緩二氧化碳的努力提供三分之一以上的貢獻。
橘色與綠色分別代表自然解方於2030年與2050年的減碳潛力,藍色為自然解方於2020-2050年的減碳總成效。
圖片來源:UNEP and IUCN, Nature-based solu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2021)


提供自然碳匯,低碳/零碳替代方案
各類生態系可透過光合作用等生物過程吸收二氧化碳,將碳存放在生物體、土壤、沉積物中,故健康且功能無礙 的生態系是重要的碳匯。自然解方藉由保護現有陸域和海域生態系不受破壞,並且積極提升生態系功能,相較於其他工程方案利用土地過程中大量排碳,自然解方除了能夠維持原先存在的天然碳匯,甚至能增加碳吸存,可作為低碳甚至是零碳替代方案。
實現永續發展目標,因應多方挑戰
2019 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的「自然解方政策主張(The Nature-Based Solutions for Climate Manifesto)」指出,積極投資自然解方能減少氣候變遷帶來的經濟損失,有助於創造就業、改善生計、減貧、糧食安全。
2022 年 3 月聯合國環境署召開的聯合國環境大會第 5 屆會議中,與會近兩百個成員國通過的「支持永續發展的自然解方」決議(UNEP/EA.5/Res.5)也指出,自然解方是全球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的重要行動,可有效地因應重大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挑戰,因此促請會員國執行該決議。

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 圖片來源:United Nations, 2019

自然解方即時行動,挽救生物多樣性危 機
聯合國 IPBES(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於2019年發布《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全球評估報告(the Global Assessment of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中提到全球有將近100萬種生物面臨滅絕的危機,生物多樣性的急遽喪失,導致生態系服務功能大幅下降,破壞人類生存的基礎。
強化生態系服務,促進氣候變遷調適
聯合國環境署在 2019 年第 74 屆聯合國大會時宣告,沒有自然,我們將無法在 2050 年前實現將全球增溫控制在 1.5℃以下或淨零排放,也無法實現永續發展目標,聯合國為此訂定 2021-2030 年為生態系修復十年(UN Decade on Ecosystem Restoration),鼓勵各國共同努力,阻止和扭轉各類陸域、海域生態系退化,以強化各類生態系服務,增加社會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與韌性。


自然解方在臺灣
下列為將「自然解方」或是「NBS」納入的臺灣政策或計畫,說明直接摘錄自相關政策或計畫的文字。 儘管目前並非所有計畫內容皆與自然解方完全相符,但顯示臺灣對此概念日益重視。若想進一步了解臺灣的自然解方案例,請參閱「案例」頁面。
環境部
112-115年
《氣候變遷調適 行動計劃》
計畫內容
「...為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並從過往偏重溫室氣體減緩的工作,走向推動跨部會、跨領域合作的調適策略,強化國家整體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促進社會、經濟及環境的永續發展。
納入固定暖化情境、調適框架設定、公眾參與及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等概念,並藉由部會協作落實國家氣候變遷調適工作,輔以滾動修正原則,推動我國社會、經濟及環境之永續發展。計畫下分成七個領域,包含:維生基礎設施領域、水資源領域、土地利用領域、海岸及海洋領域、能源供給及產業領域、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領域及健康領域,並且規劃其調適行動方案...」
自然解方之角色
-
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寫明將「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作為主軸及核心價值之一,希望運用自然的力量來減緩和調適氣候影響,由各領域彙整機關檢視可對應至NbS之應用範疇並進行計劃之研提,並透過建立跨域資源整合平台、舉辦共學營及環境教育終生學習等方式積極推廣。
-
七大目標中的「確保國土安全,強化整合管理」、「防範海岸災害,確保永續海洋資源」及「確保農業生產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皆明確提及要納入「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
農業部 農村發展與水土保持署
111-113年
《集水區調適策略規劃及推動專案管理計畫》
經濟部 水利署
110-115年
《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
「...為了導入自然解方,因應氣候變遷下極端降雨或乾旱情境,集水區保育治理策略將由工程防治,調整為調適對策,並提出集水區調適策略規劃建議流程,包含:願景確立、利害關係人參與、集水區課題盤點、調適策略規劃、措施研擬、行動實施及推動效益監測及評估,以及彙整自然解方常見的混淆問題,研擬集水區調適策略四大主軸,包含水砂災害減輕、農地水土保持、水土資源保育及生態棲地改善...」
該計畫目前已執行三年專案管理計畫,主要為彙整水保署各分署推動計畫以及提出該政策推動建議。第一年為「111 年度集水區 NbS 調適策略推動專案管理計畫」(計畫編號:111FR000),第二年為「集水區課題改善與調適策略規劃研究」(計畫編號:112WS029),第三年刻正執行之計畫則為「113年度集水區調適策略規劃及推動專案管理計畫」(計畫編號:1130219017A)。
「...因應氣候變遷推動『整體改善及調適規劃』、『基礎設施防護及調適措施』、『土地調適作為』、『建造物更新改善及操作維護』及『營創調和環境』等工作,採區域性及系統性之流域整體規劃,推動改善及調適工作,打造『韌性承洪,水漾環境』為計畫目標願景,並以水道風險、土地洪氾風險、藍綠網絡保育、水岸縫合等四大規劃主軸,預計完成二十四條中央管河川及二條跨直轄市、縣(市)河川之整體改善調適規劃。
為達到「韌性承洪、水漾環境」,擺脫以往傳統灰色工程的河川治理思維,並以管理治理並重模式,採自然解方概念,以融合自然為本的治水思維。隨著城鄉發展思維變化與環境永續發展需求增加,除防災功能外,民眾需求已逐漸朝向兼顧水岸環境營造與休憩觀光,故在環境營造整體規劃需納入生態、文化、遊憩、生產等多面向功能...」
經濟部 水利署 水利規劃分署
108-110年
《連結歐盟NBS計畫及共同開發評估模式》
歐盟近年積極推動以自然解方應對災害問題,如在H202框架計畫下推動的Regenerating Ecosystems with Nature-based solutions for hydro-meteorological risk reduction(RECONECT,再生計畫),在工程手段以外,亦能使用自然的方式達到減災的效果。
為強化我國與歐盟國家在水利防災方面之合作與交流,藉此計畫成立歐盟水利防災技術交流團隊,引進歐盟防洪觀念,並在目前國際發展NBS概念應對災害之潮流趨勢下,與歐盟國家合作開發防洪減災NBS評估模式,研擬我國水利災害自然解決方案之推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