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IMG_9738_edited.jpg

自然解方
案例

介紹自然解方應用於水患治理的實際案例,包含 3 個國外案例與 1 個台灣案例,目的為讓大眾初步了解自然解方的運用情形,若欲進一步了解其完整推動脈絡,可自行查找相關資料。

註:下列案例僅有水相關之自然解方

新加坡 加冷河     碧山宏茂橋公園段
​Kallang River 
@ Bishan Ang Mo Kio Park

欲解決的社會挑戰

水安全

healthy.png

人類健康

water-drop.png

貫穿碧山宏茂橋公園內的加冷河河段,在1960年代被整治成筆直的混凝土渠道,然而卻將加冷河兩岸居民的生活空間切割開來。2006年,新加坡政府公用事業局(Public Utilities Board)展開一項名為「活化、美化、淨化水計畫」(Active, Beautiful and Clean Waters Programme)以改善水質與提升人類生活品質。

2007年開始進行規劃設計,2009年至2012年為施工階段,透過拆除水泥渠道,並重新打造蜿蜒的河道,使原先長度為2.7公里的河段增加至3.2公里,使其從原先束縮的17-24公尺,擴寬至100公尺,而河岸兩側利用天然資材(如:植物、石頭)結合土木工程設計原則,減少河岸侵蝕及降低河水流速,且植物能夠自我更新修復,相較水泥構造物更是大幅減少後續維護管理成本,同時創造適合多樣的水域與陸域微棲地環境,以及提供給居民與遊客親水的休閒遊憩場域,後續監測顯示生物多樣性增加30%,且河流排洪能力增加 40%,並且另外建造四座人工濕地來淨化雨水逕流,提升水質。

參考資料

An, Zhongfang, Qingchang Chen, and Jian Li. (2020). Ecological strategies of urban ecological parks–a case of Bishan Ang Mo Kio park and Kallang river in Singapore. In E3S Web of Conferences (Vol. 194, p. 05060). EDP Sciences.

英國 Medmerry海岸管理調適專案     
Medmerry managed realignment scheme

欲解決的社會挑戰

​防減災

flood.png

因為海平面上升、沿岸土壤受到侵蝕,以及原有的海堤高築,導致潮間帶和泥灘地的棲地大量喪失。英國環境署(Environment Agency)重新調整河流、入海口、海岸防洪設施,透過成本效益分析,創建新的濕地棲地,以及拆除沿海堤防,並將原先的防洪工程往內退縮修建,以遠離沿海洪水,並藉由立法加強對此類地區的保護,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專案中,且政府單位、規劃設計單位與當地民眾及關注之NGO團體之間進行充分地溝通合作,於2008年開始土地收購,2011年啟動建設,最終於2013年完成。

相較於2008年同等級風暴造成了600萬英鎊的損失,於完工後的2013-2014年冬季無造成財產損失(英國五十年來風暴、降雨最多的一年);同時創建野生動物棲地,透過密集監測指出鳥類、水䶄和魚類皆成功使用新棲地,且監測持續進行,有助於深入分析物種在新棲地的狀況,且工程期間所建立的協作團隊得以將該地作為鳥類保護區進行管理;調查意見顯示社區對各面向皆感到滿意。

參考資料

Cohen-Shacham, E., Walters, G., Janzen, C., & Maginnis, S. (2016). Nature-based solutions to address global societal challenges. IUCN: Gland, Switzerland, 97, 2016-2036.

德國 伊薩爾河復育計畫     
Isar Plan

欲解決的社會挑戰

氣候變遷

減緩與調適

防減災

disaster.png
flood.png

過去為了利用水力發電及防洪,將伊薩爾河渠道化,亦興建許多水力發電設施,以攔截水流進行發電,導致乾季常發生斷流的現象,而德國南部曾受豪雨影響,造成洪患及重大經濟損失,且雨季逐漸由夏季轉為冬季,冬季更常出現極端降雨事件,同時預測未來溫度將上升0.9-1.7˚C,可能導致冬季積雪減少,水文狀況發生變化,亦提高洪水發生頻率。此復育計畫位於慕尼黑城市,從 2000 至 2011 年,總長度為8公里,共有三項主要目標,分別是減少洪患風險、復育水域棲地、提升休閒遊憩功能和品質。

採取措施為釋放更多空間給河流,將原先 50 公尺寬的河道拓寬至 90 公尺,並將堤防退縮,藉由移除水泥護岸,改為坡度平緩且較為自然的堤岸,同時創造礫石的河岸和沙洲,容許河流於堤防之間擺盪、氾濫、侵蝕,恢復自然辮狀河流;拆除混凝土堰壩及固床工,取而代之的是距離較長且不規則的多元石階,包含以具有蜂窩結構的石頭坡道,且中間設有小型水潭,同樣具有使河流能量降低的功能,恢復接近自然的樣貌,改善植物和動物棲地的環境,亦使得河道中的魚類能夠順利通過,重建縱向與橫向連通性,以及發揮健康河相提供的河流營力。並在堤外地種植原生植物,鋪上刈割的乾草;開放利害關係人及公眾參與,組成跨單位的工作小組「Isar-Plan」,該工作小組研究當地人與動植物的需求,以此訂定發展目標,市議會和區議會亦參與專案的進行,並透過各樣宣傳方式確保民眾參與;搭配使用工程手段—升級伊薩爾河周圍社區的廢水處理廠,同時添加了紫外殺菌照射系統,以改善水質。

此計畫提升伊薩爾河流域的防洪保護,2005 年的洪水對伊薩爾河流域產生重大影響,與德國南部其他地區相比,慕尼黑確實減少洪水造成的損害,並且大幅改善水質,使得人們能夠在河中游泳,同時改善水域及陸地棲地,創造適合該地區原生動植物的生活條件和棲地,亦提升休閒品質,修復後的伊薩爾河成為慕尼黑市民在夏季最喜愛的場所之一。

參考資料

  • Isar-Plan – Water management pla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Isar river, Munich (Germany). The European Climate Adaptation Platform Climate-ADAPT.

(https://climate-adapt.eea.europa.eu/en/metadata/case-studies/isar-plan-2013-water-management-plan-and-restoration-of-the-isar-river-munich-germany/#challenges_anchor )

  • Serra-Llobet A, Jähnig SC, Geist J, Kondolf GM, Damm C, Scholz M, Lund J, Opperman JJ, Yarnell SM, Pawley A, Shader E, Cain J, Zingraff-Hamed A, Grantham TE, Eisenstein W and Schmitt R. (2022). Restoring rivers and floodplains for habitat and flood risk reduction: experiences in multi-benefit floodplain management from California and Germany.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9, 778568.

南投縣魚池鄉 頭社盆地自然治理與管理

欲解決的社會挑戰

經濟及社會發展

sustainability.png

頭社盆地覆蓋厚度高達45至80公尺的泥炭土,而在降雨時,周圍逕流會快速集中至盆地,且水尾溪排水為當地唯一的排洪出口,整體排水不佳,地下水位高,而泥炭土在排水後會乾縮、氧化消失,若快速排水可能會導致泥炭土量減少,造成地盤的高程降低,衍伸淹水加劇的風險,而相比過往種植水稻,現今多數皆轉旱作(絲瓜),灌溉水量少,冬季亦有部分休耕,無灌溉水源補助,導致泥炭土失去水分後,因其疏水性,難以將水分再吸回來。經濟部水利署水規分署於當地建立「保水示範區」,主要有三項目標:首先為「保水養地」,在約一公頃的連續數塊易淹水區的農地,將田埂加高30-50公分,並配合既有的農作模式,平時於田區蓄留水源,減少泥炭土直接與空氣接觸而造成氧化消失,藉由穩定泥炭土及周邊坡地,達到「固碳」之作用,最終目標則是能夠「藏水以農」,透過田區作畦挖溝與設置出入留設施,以及「跑水」(種植前以一次性且連續數天的方式補給水分給田區,讓田區土壤完全吸飽水)達到控制蓄水容量——延長水分停留土地時間,提高土壤含水量,並增加地下水補注。而上述作為亦可提升田間水管理的效率,大幅減少農作澆灌頻率、時間與人力,同時更增加作物產量。

此案未使用任何硬體工程,而是善用當地易積淹水的特性,讓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澆灌維護管理成本降低,同時增益泥炭土的生態功能,達成應對環境、經濟、永續等多重目標的社會挑戰。

參考資料

  • 顧玉蓉,2023,「與水同行(7)—實踐NbS 以頭社盆地保水養地為例」,中華防災學刊,Vol. 14, No.1, P.111-116。2022年3月

  • 顧玉蓉 (1),2021,「與水同行 (6) ─自然治理與管理策略研擬與規劃」,中華防災學刊 , Vol.13, No.2, p.221-225。2021 年 9 月

頭社盆地—環資中心.jpeg

由盆地東北側坡地俯瞰頭社盆地,盆地中央水域為水上農場及水尾溪排水幹線。
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顧玉蓉攝(https://e-info.org.tw/node/233324

修復自然,幫助我們解決社會挑戰

Repairing nature helps us resolve societal challenges

支持我們

本網站係由社團法人台灣河溪網協會架設。

 

我們有感於臺灣推動自然解方遇到許多困難及無奈,許多人尚未了解自然解方,卻已需著手規劃或執行自然解方相關計劃,對於自然解方的理解錯誤或觀念不清楚,導致溝通障礙,甚至偏離自然解方的精神,故藉由創建此網站,期盼能夠在臺灣搭起自然解方的對話橋樑。

若您願意支持我們的行動,請點選下方連結捐款贊助​,由衷地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

IMG_4658.PNG

電話

02-66050640​
捐款分機 200 ; 其他業務分機 201 或 203

EMAIL

© 2024 by 台灣河溪網

bottom of page